600亿黑金催生减肥疯狂秀
来源: 中国娱乐网 日期:2008-01-04 17:28:02
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出整顿决定,自8月1日起,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丰胸、减肥、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。在此次工商总局“叫停”的背后,这个反复上演着用华丽包装哄骗与欺诈消费者的闹剧,以及牵扯着数百亿元资产的产业链条也渐渐隐现出来。
英国国家审计署近日公布的《解决英国肥胖症问题》指出,到2010年,英国会因“减肥”造成经济损失35亿英镑。而我国肥胖患者也在逐年增加,肥胖症患者已超过9000万人(不包括儿童肥胖)。但据记者了解,我国目前尚无关于“减肥”造成经济损失的官方报告出台。
减肥产品等保健品质量的真与假越来越引人注目。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投诉维权办公室今年最新统计显示,2005年共受理医疗、保健用品这方面的投诉435件,占投诉总量的3%,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0%。投诉的主要问题就是产品与承诺的疗效相差太远、保健品当作药品来卖、利用网络等方式欺诈。
广告助力减肥市场掘金600亿元
根据一项市场调查,去年减肥品的销售额已经高达600亿元,目前减肥产品的平均毛利润已达47%。
在这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吸引下,我国减肥市场中已有超过2000家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公司投资制造减肥产品,但这一圈子的营销手段却大同小异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市场上的减肥产品制作成本其实相差无几,只是在华丽的包装、巨额明星形象费和一道道流通环节中才使得减肥产品价格一路飙升。
以保健品“始祖”飞龙为例,从1991年起,其尝试性地在一些中心城市投放广告,而且大多都是在某报刊上连续刊登,同时在电视、电台广告中大造声势,在消费者心中一下树立起了其产品形象。据记者了解,飞龙1991年为其产品投入120万元广告费,实现利润400万元;1992年投入广告费1000万元,利润一下子飙升到了6000万元;1993年、1994年广告费投入均超过亿元,而利润连续两年达到2亿元。
而从飞龙时代至今,广告早已演变成为了保健品的“命根子”,缺之不可。目前,减肥类广告多数选择了集中、高频率的投放方式。有监测数据显示,2001年,减肥品在134家电视频道上广告总时长583568秒,相当于连续播放了240集电视剧。
减肥品上演“速生速死”怪象
目前,我国保健品行业中存在着一个人尽皆知的怪现象,就是某一品牌保健品的广告在媒体上迅速走红之后,以1至2年的时间迅速消失在人们眼中。在减肥品市场上,每年都会冒出几十个新品种,又会有20多个产品从市场上消失。在这个利润可观又竞争激烈的市场上,许多保健品企业都是利用广告这个武器,吸引消费者的眼球,制造自己的利润奇迹,然后悄然撤退。
细心的人会发现,很多保健品广告内容都有着承前启后,甚至前生今世的“血统”似的继承关系。为了谋求巨额利润,很多保健品的厂商甚至根本不具备生产保健品的资质,他们只是找到一些低资质的药厂以低成本生产药品,然后花费大笔的宣传广告费营造自己的品牌,当他们在市场上套牢资金后,百倍甚至千倍地收回成本后,便迅速放弃这个品牌,转而营造另一个无中生有的品牌。
1998年,V26减肥沙淇晶一瞬间成为席卷全国的知名减肥品牌。当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慕名骑着自行车来到V26公司,满怀期望地购买大量产品的时候,这个每盒售价375元,相当于普通减肥品近十倍的产品已经毅然成为了一款“减肥神药”。在2年以后,当V26这个“神话”渐渐黯淡,并聚敛到上亿元利润时,其创始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,仍然难以置信。
一位常年为保健品策划广告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如果每年药企在减肥产品上投入300余亿元,那么投入在广告上的资金将占其80%的份额,也就是高达240亿元。一位曾经代理过某减肥产品的吴先生也告诉记者,他代理过的减肥产品不过是中药饮片,成本15元左右,而市场价达到近400元。他告诉记者,这类广告一般都会选在垃圾时段连续播放。目前,“垃圾时段”的广告每分钟的价格大概在100元至200元之间,这部分广告成本至少要占其代理产品全部资金投入的1/2。
此外,还有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1年的减肥产品的生产包装等资金投入也达300亿元。除去广告和外包装等“脸面”上的巨额投入,商家的成本已经所剩无几。真正剩下投入到减肥产品研发上的资金微乎其微。
企业指望不建厂房靠委托加工,将大量资金付诸广告,炸开消费者的口袋,从而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,赢得可观的利润。这是保健品市场独有的怪现象。从我国最早的保健品飞龙延生护宝液到太阳神,从红桃K再到脑白金,无不是靠狂轰乱炸似的广告营造初期市场的。